明清航海——本可傲视全球奈何自断良机
发布时间:2024-04-18 05:44:29

  提到明清航海,我们最熟知的那就是大明的郑和下西洋了,而清朝,好像根本没啥拿得出手的航海事业,倒是和海航“负”相关的政策最让人熟知——闭关锁国。

  明(1368——1644)清(太宗1627--1911)时期,放到整个世界历史上,刚好是世界历史转折的一个关键时期,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渐变、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奋力前进、东方统领西方渐渐逆转……一切都在悄然进行,一切又都顺理成章,推动全人类命运之轮运转的杠杆之一就是两个字“航海”

  航海,我国的明清之前,绝对占据领先世界的优势。中国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源远流长。大明时期的郑和七下西洋,也是震惊世界的壮举。咱不是吹牛,是有史可考的,请看下面几个简单的例子:

  早在宋元时期,中国海船就已经采用“鱼鳞式”的搭接,亦称“错装甲法”。这种方法使船壳板连接紧密严实,整体强度高,且不易漏水。

  郑和船队还把中国自古以来善于观测日月星辰的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指南针)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

  这些造船和航海技术都代表了那个时代世界航海界的先进水平。毫不夸张地说,郑和的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船队。

  没有对比,你永远不知道郑和下西洋的装备是多牛,以下是郑和船队(1405-1431共七次)和哥伦布船队(1492--1504共四次)某次对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船队-:据《明史》记载,郑和率大小船舶200余艘,官兵27800余人,其中大型宝船62艘,最大者长44丈(一丈大约3.3米),宽18丈,设有九桅十二帆,最远航线海里以上……

  哥伦布船队:哥伦布探险船队是由圣玛利亚号、平塔号、尼雅号三艘组成,旗舰圣玛利亚号排水量120吨,船长23.66米,船宽7.84米,吃水1.98米。三艘远洋帆船共有船员87人,其中有一些还是从牢房里放出来的犯人

  郑和下西洋,当得起云帆蔽日,浩浩荡荡来形容。对于郑和航海到底走多远,也是存在争议的。(以下呈现递增趋势)

  1,中国学界一般认为,郑和航海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即今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一带。

  2,英国学者李约瑟:曾引地图学家弗拉·毛罗所言,称1420年郑和舰队已越过好望角。

  3,澳大利亚人菲茨拉德认为,郑和的船队有可能到达澳大利亚西北的达尔文港。.

  5,更厉害的是这个了——英国人,加文·孟席斯又提出郑和船队的分队曾经实现环球航行、且先于西方发现美洲和大洋洲的论点。

  相对外国对郑和的研究,我们还算是比较谦虚和低调的哈,我国学者一般只承认第1条。

  郑和航海的辉煌无人能比,但可惜郑和是孤独的,表面看云帆蔽日,浩浩荡荡,但从实质上看,却是孤帆远影所谓“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也是让我们扼腕叹息的地方了,不是说郑和本人无后人啊(宦官出身),而是说郑和创造的这么好的航海局面,中国政府竟然主动停了,停了,停了。不光停了,还把国门关起来了。这就明朝的海禁政策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从目的性上研究:郑和七次远洋的原因,有说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的,有说是为了宣扬国威了,相比较而言,宣扬国威似乎更站得住脚。因为郑和每次下西洋都是浩浩荡荡,船队人员众多,这样找一个不想被找到的人,似乎是告诉人家赶紧躲起来。而中国的兵家推崇一句话,“上战者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意思就是最高明的战争是用谋略让对方屈服,而不是靠发动战争。从这个意义上讲,郑和下西洋是实现了目标的。大明威名远扬,郑和所到之地几乎都和大明建立了友好的关系。而且,七下西洋,也没发现什么能威胁大明的海外军事力量,也让大明觉得没必要继续在航海了。这也就引出了下一个停航的原因

  从实用性上:航海太费钱了。郑和下西洋,不带有什么侵略性,目的也很单纯,宣扬国威,友好相处,怎么体现友好呢,你送我一块钱的东西,我回你可能十块钱,百块钱都有可能,为嘛呀,中国泱泱大国,得有气度。这也是被称为朝贡贸易的一种外交方法。这种朝贡贸易,对我们来说是赚了名声,但亏钱呀,还有那么庞大的船队,人员,所用经费加上赏赐,每笔都是庞大的开支。永乐帝时期是大明最强大的时期,据史料记载,朱棣也是倾13省税收来支持郑和下西洋。所以,一直赔钱的政府行为肯定是不能长久持续的。

  西方最早的新航路开辟,带有个人冒险色彩,为嘛呀,寻找通往东方的航线,渴望东方的黄金,香料,财富。就连发现美洲都是无意之举,以为到的是印度。简单来说,西方新航路开辟是出去掠夺的,去寻找发财之路。一旦有人成功,就有更多人前仆后继。包括西方的各国君主也为了发展海外殖民和掠夺支持航海,甚至支持海盗(英国女王就曾给海盗授予爵位),进而发展海军,占领海洋。纵观近代西方各大国的崛起之路,无一不是从经略海洋开始的。

  明太祖时期曾下令“不许片帆入海”即使明成祖支持郑和航海,也只是官方行为,对民间还是限制百姓出海的。海道可以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禁频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对于沿海居民的海外贸易,下令严禁绝之。到了明中期,倭寇猖獗(戚继光抗倭),经常滋扰沿海,大明对海防的控制更严了——海禁政策。

  清朝初年,很多汉人不甘于做亡国奴,以郑成功为主的很多大明旧臣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根据地就是台湾。所以,清初,顺治帝就曾下“迁海令”下令沿海居民内迁30里,“禁海令”不许民间百姓出海,防范百姓反清。到乾隆时,仅留有广州一口通商,还得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同外国人交易。——闭关锁国政策。

  从我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类型来分析。封建制度下,最怕百姓思想活络,加上经济类型属于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保守,安土重迁,对百姓是高压统治,培养顺民思想。这一切对新事物有一种本能的排斥。

  尤其是清朝,起源于草原,本身就不善水战,对海洋,认识也不够,在大清的统治者看来,封闭海洋才是一劳永逸的做法。

  综上所诉,无论明清,一旦皇家的需要得到满足,一旦他们听到了海晏河清的消息,便从国家层面到百姓层面,彻底地封锁了海洋,以至于造成了在世界史的关键时期海洋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缺位。

  随着新航路开辟,揭开了真正世界历史的开端,也揭开了西方统领东方的格局变化。东方文明衰落,东方——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古老封建帝国迎来了血泪交融的屈辱史。而中华民族曾经有绝佳的机会经略海洋,傲视全球,多种因素交织,终是错过了。

  时至今日,中华崛起,我们不仅有自己的海军,自己的舰队,更有自己的航母。但西方世界多有不甘,尤其美国阻挠更甚。我们还需时刻以史为鉴,警钟长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